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研究-理論分析與擴展

本研究之主要目的,乃在於對F.E. Fiedler的權變領導理論,進行泛文化和不同性質團體(學校)的適用性研究,並企圖經由對權變領導理論的理論分析中,進一步導引出權變領導研究的不同研究途徑。由本研究之分析與討論中發現,權變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,其實仍有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,值得吾人進一步去探索與開拓。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,基本上是由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兩大部分所組成。理論分析部分,主要係針對Fiedler (1967, 1984)的權變領導理論,進行理論內涵的分析、以及相關研究之探討。其主要的理論探討目標,包含情境類型模式,以及情境控制模式兩種。實證研究部分,則分為包含權變領導的適用性研究和擴展性研究...

Full description

Bibliographic Details
Main Author: 陳慶瑞
Language:中文
Published: 國立政治大學
Online Access: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A2002000163%22.
Description
Summary:本研究之主要目的,乃在於對F.E. Fiedler的權變領導理論,進行泛文化和不同性質團體(學校)的適用性研究,並企圖經由對權變領導理論的理論分析中,進一步導引出權變領導研究的不同研究途徑。由本研究之分析與討論中發現,權變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,其實仍有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,值得吾人進一步去探索與開拓。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,基本上是由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兩大部分所組成。理論分析部分,主要係針對Fiedler (1967, 1984)的權變領導理論,進行理論內涵的分析、以及相關研究之探討。其主要的理論探討目標,包含情境類型模式,以及情境控制模式兩種。實證研究部分,則分為包含權變領導的適用性研究和擴展性研究兩方面。前者係以情境類型模式和情境控制模式為研究依據;後者則以結構替代研究途徑、領導歷程研究途徑、以及領導發展研究途徑為研究導向。至於其研究的對象,則係以我國台灣地區163所國民小學的163位校長(包含男校長138人,女校長25人)和872位教師(包含男教師400人,女教師472人)為樣本。 由本研究的實證研究中,可得下列主要的研究發現: 一、LPC量表方面 1.具有相當高的信度和效度。 2.LPC(18項目)量表為關係因素量表,只含人格歸因因素;但是LPC(16項目)量表,則兼含工作因素。 3.LPC為人格投射量表或態度量表,應由領導者描述一位在工作方面最差同事之人格特質,再間接導引出領導者的領導型式。 二、權變領導理論之適用性研究方面 (一)、情境類型模式 組織績效(校長感受)指標的研究結果,與權變領導的理論模式相符: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情境下,工作導向的領導型式,較具領導效能;而在中度有利情境下,關係導向的領導型式,其領導效能較佳。 (二)、情境控制模式 1.1977情境控制模式,組織績效(效長感受)與理論模式相符:在高度控制和低度控制情境中,工作導向的領導型式,較具領導效能;在中度控制情境中,則以關係導向的領導型式,其領導效能較佳。 2.1984情境控制模式,沒有任何一種效能指標的研究,完全支持其理論模式。 三、權變領導理論之擴展性研究方面 (一)、結構替代研究途徑 1.本研究(權變模式)的績效和心理情境模式(擴展模式)的工作滿足感兩項指標的研究,其領導曲線與權變模式相同。但是,其他指標和工作情境模式,則並不相符。 2.在本研究的一種適用性研究和十種擴展性研究中,並未同時發現工作滿足感和組織績效兩項指標,其領導曲線皆與權變模式相同。 (二)、領導歷程研究途徑 1.低工作壓力的校長,其知能與績效的相關係數,大於高工作壓力的校長。不過,在人際壓力方面,則無顯著差異。 2.在高指示行為之下,受到教師支持的校長顯然比不受教師支持的校長,其知能與績效的相關較高。但是,低指示行為的校長,則無論是否受到教師支持,其知能與績效之相關,並無顯著差異。 3.工作的複雜度愈高,則校長知能與績效的相關也愈高。 (三)、領導發展研究途徑 1.無論在有利或不利情境中,四種校長年資層面的領導型式,並不完全相同。 2.無論在有利或不利情境中,四種學校規模層面的領導型式,並不完全相同。 3.本研究發現有所謂「領導節奏」的領導週期現象。 針對本研究之主要發現,擬提出有關學校領導、教育行政、以及理論研究等三方面的建議,以供參考: 一、理論內涵之建議 1.宜針對不同的同作團體,進行更為廣泛的權變理論之研究。 2.宜針對不同的年齡層進行研究,藉以探求各種不同層面的最佳領導取向。 3.宜將權變模式的理論內涵予以擴展,使理論更全加周圓。 4.宜探討權變領導歷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,藉以擴展權變領導研究的有效途徑。 5.宜將權變模式導入時間因素,藉以了解其領導發展的歷程。 6.宜建構一個適合各種效能指標的權變領導模式,使理論之運用更為方便、有效。 二、理論應用之建議 1.校長應依不同的情境有利度,而採取不同的領導型式。 2.校長應採權變的觀點,因人因時因地的差異,而採取不同的領導型式。 3.校長應注重對部屬的關懷,方可進一步提升領導效能。 4.當領導型式與情境有利度不配合時,校長應設法改變自己的領導型式,或者調整學校的情境有利度以為因應。 5.校長應依學校實際的需要,而作必要的授權,藉以激發教師的知能。 6.校長應注意學校的團體氣氛以及環境壓力,且應依不同的情境狀況,妥善運用其認知能力,以提升領導效能。 7.為了使校長的領導取向能與學校的情境狀況相配合起見,在調派校長時,應對這兩方面因素予以特別之考慮。 8.應設法減少校長的工作壓力,以使其能發揮其領導知能。 9.校長在平素應多予訓練,以增長其經驗,藉以提升其領導效能。 10.對處於不同年資背景層面的校長,教育行政機關應有不同的督導方式。 三、理論研究之建議 1.每種量表皆有其特殊性,應用時應予特別的注意,以免因誤用而導致結果的不正確。 2.在進行實證研究時,樣本的均衡性,應予特別的考慮。 3.量表的使用,應設法降低或消除填答者的防衛心理,以提高量表的效度。 4.量表序列的安排,應予特別之考慮,藉以降低作答時的一致性效應。 5.不同的效標,應有不同的領導模式與之配合。 6.不同的理論模式,應有不同的研究工具與之搭配。 7.雖然權變模式在不同文化和不同領域中有其適用性,但在應用於學校時,其領導效能指標,應予以擴展。 8.兩變項間的相關係數偏低,並不即表示無關係,宜進一步探索其中介變項的影響力。 9.權變理論的研究,應以更寬廣的眼光,更周圓的理論架構以為探討,而非僅是墨守成規而已。 Fiedler (1987)曾言:理論的建立是一個歷程,而非一項結果。衡之Fiedler從權變論以至於認知論的二十年之中,不僅對LPC量表的改變、情境有利度的界定、情境量表的改易、黑箱問題的突破、以至於新理論的建立等,類皆顯示其所言不假。因此,筆者認為,在權變領導的架構上,敢於嘗試與創新的,將可能是突破困境的不二法門。那我們又何患於「舊瓶裝新酒」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