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
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,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。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(市)立法並執行之事項,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,地方政府困窘貧瘠,不同地區的民眾,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。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,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?為本文研究動機。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: 1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。 2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。 3.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。 4. 歸納研究結果,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。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。教育機會之...

Full description

Bibliographic Details
Main Author: 吳昭蓉
Language:中文
Published: 國立政治大學
Subjects:
Online Access: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G0093254007%22.
id ndltd-CHENGCHI-G0093254007
record_format oai_dc
spelling ndltd-CHENGCHI-G00932540072013-01-07T19:31:19Z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 吳昭蓉 教育機會 教育資源 水平公平 縣市差異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,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。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(市)立法並執行之事項,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,地方政府困窘貧瘠,不同地區的民眾,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。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,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?為本文研究動機。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: 1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。 2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。 3.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。 4. 歸納研究結果,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。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。教育機會之內涵包含輸入、過程、輸出三面向,本研究選取「教育輸入」與「教育過程」面向為分析內容,並分別以「教育資源」與「教學品質」為兩者之主要內涵。「教育資源」下有人力資源之五項指標、財力資源之六項指標與空間資源之二項指標,「教學品質」下有三項指標,本研究共計採用十六項指標。並以水平公平原則測量縣市差異。 本研究之結果可綜合歸納為四點: 一、 整體而言,二十年來縣市教育機會差異減少,但於人力資源之「碩士學位教師比」與「合格教師比」、財力資源之「扣除經常門每生教科文支出」的投資性支出佔教科文比例、空間資源之學生就學機會「每千生學校數」上之差異日增。 二、 高都市化縣市享有優渥教師素質、每校享有職員數目與財力資源也較高,教育資本門投入較高。 三、 偏遠縣市學生享有較高之師生互動,但教師素質貧瘠,每校之職員人數與財力資源困窘,整體學習環境與教育機會低落。 偏遠縣市每生單位成本多屬高資源,但教育支出以經常門支出最高,可見每生單位成本雖高,但多用於人事費等經常性、消費性支出,無餘額投入資本的投資性支出,長期以往不利學生整體教育機會提昇。 國立政治大學 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G0093254007%22. text 中文 Copyright ©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
collection NDLTD
language 中文
sources NDLTD
topic 教育機會
教育資源
水平公平
縣市差異
spellingShingle 教育機會
教育資源
水平公平
縣市差異
吳昭蓉
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description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,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。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(市)立法並執行之事項,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,地方政府困窘貧瘠,不同地區的民眾,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。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,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?為本文研究動機。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: 1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。 2.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。 3.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。 4. 歸納研究結果,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。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。教育機會之內涵包含輸入、過程、輸出三面向,本研究選取「教育輸入」與「教育過程」面向為分析內容,並分別以「教育資源」與「教學品質」為兩者之主要內涵。「教育資源」下有人力資源之五項指標、財力資源之六項指標與空間資源之二項指標,「教學品質」下有三項指標,本研究共計採用十六項指標。並以水平公平原則測量縣市差異。 本研究之結果可綜合歸納為四點: 一、 整體而言,二十年來縣市教育機會差異減少,但於人力資源之「碩士學位教師比」與「合格教師比」、財力資源之「扣除經常門每生教科文支出」的投資性支出佔教科文比例、空間資源之學生就學機會「每千生學校數」上之差異日增。 二、 高都市化縣市享有優渥教師素質、每校享有職員數目與財力資源也較高,教育資本門投入較高。 三、 偏遠縣市學生享有較高之師生互動,但教師素質貧瘠,每校之職員人數與財力資源困窘,整體學習環境與教育機會低落。 偏遠縣市每生單位成本多屬高資源,但教育支出以經常門支出最高,可見每生單位成本雖高,但多用於人事費等經常性、消費性支出,無餘額投入資本的投資性支出,長期以往不利學生整體教育機會提昇。
author 吳昭蓉
author_facet 吳昭蓉
author_sort 吳昭蓉
title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title_short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title_full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title_fullStr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title_full_unstemmed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title_sort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
publisher 國立政治大學
url 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G0093254007%22.
work_keys_str_mv AT wúzhāoróng táiwāndeqūguómínjiàoyùjīhuìzhīxiànshìchàyì
_version_ 17164645435430666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