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
一、主要研究方法及途徑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的現況,進而探究形成今日生活適應的個人、家庭和學校因素,並深入暸解其因應學校困擾的方式,以做為教育當局、學校教師、學生家長幫助少數族群青少年提昇學校生活適應的能力的根據,發揮其潛能,為將來適應社會作準備。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探討、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訪問來搜集資料,經文獻資料整理、統計分析之後,歸納出研究發現及信論,並提出建議。 二、主要發現或結論 (一)少數族群青少年之學校四育成績顯著低於一般平地漢族青少年。 (二)學校四育成績有族群差異: 1.德育成績:漢族優於泰雅族;泰雅族優於布農族。 2. 智育成績:漢族優於少數族群...

Full description

Bibliographic Details
Main Authors: 王齡慶, WANG, LING-QING
Published: 國立政治大學
Online Access: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B2002004630%22.
id ndltd-CHENGCHI-B2002004630
record_format oai_dc
spelling ndltd-CHENGCHI-B20020046302013-01-07T19:24:04Z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 王齡慶 WANG, LING-QING 一、主要研究方法及途徑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的現況,進而探究形成今日生活適應的個人、家庭和學校因素,並深入暸解其因應學校困擾的方式,以做為教育當局、學校教師、學生家長幫助少數族群青少年提昇學校生活適應的能力的根據,發揮其潛能,為將來適應社會作準備。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探討、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訪問來搜集資料,經文獻資料整理、統計分析之後,歸納出研究發現及信論,並提出建議。 二、主要發現或結論 (一)少數族群青少年之學校四育成績顯著低於一般平地漢族青少年。 (二)學校四育成績有族群差異: 1.德育成績:漢族優於泰雅族;泰雅族優於布農族。 2. 智育成績:漢族優於少數族群。 3. 體育成績:無族群差異。 4. 群育成績:漢族優於阿美族及布農族。 (三)不同性別之少數族群青少年的學校生活適應和因應方式不相同: 1.常規及同儕適應方面,女生優於男生。 2. 智育成績男生優於女生。 3. 男生多使用偏差外向行為;女生較常採取積極正向行為,以因應學校困擾。 4. 男生較易受到學校附近不良場所之引誘。 (四)不同年級青少年學校適應狀況不同: 1 .三年級之同儕適應優於一年級。 2. 二、三年級智育成績均優於一年級。 (五)傳統族群文化活動與同儕關係呈正相關。 (六)傳統族群文化活動漸不受族人的重視。 (七)家庭居住地影響少數族群青少年之學校生活適應: 1 .山地部落青少年之勤學適應優於居住平地部落青少年。 2. 平地部落青少年之智育成績優於居住山地部落青少年。 (八)父母在外地工作之青少年常規和勤學適應較差。 (九)父母教育程度影響青少年之常規適應。 (十)破碎和重組家庭青少年之同儕關係和德育成績均較差。 (十一)校內少數族群出率越高同儕關係越好。 (十二)少數族群青少年較常採取消極逃避及尋求外助行為來因應學校困擾。 三、建議事項 (一)教育行政單位 1 .重新考量山地政策與內涵。 2. 改善並充實山地學校軟硬體設施。 3. 推展山地社會教育及親職教育。 4. 鼓勵山地教育之研究。 (二)山地學校 1 .教師應同時教育少數族群學生及其家長。 2. 學校行政措施宜兼顧族群之融合。 3. 教師應尊重異族文化並因才施教。 4. 加強新生始業輔導及生涯輔導。 5. 教導學生正確因應困境的方式以紓解壓力。 (三)家長 發揚傳統美德,戒除不良習性,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。 (四)社會教育機構大眾傳播、宗教團體、衛生教育人員、警察、職訓機構等各司其責,發揮教化功能。 (五)青少年 充實自我並從事生涯規劃、發揚並創新族群文化。 國立政治大學 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B2002004630%22. text Copyright ©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
collection NDLTD
sources NDLTD
description 一、主要研究方法及途徑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的現況,進而探究形成今日生活適應的個人、家庭和學校因素,並深入暸解其因應學校困擾的方式,以做為教育當局、學校教師、學生家長幫助少數族群青少年提昇學校生活適應的能力的根據,發揮其潛能,為將來適應社會作準備。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探討、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訪問來搜集資料,經文獻資料整理、統計分析之後,歸納出研究發現及信論,並提出建議。 二、主要發現或結論 (一)少數族群青少年之學校四育成績顯著低於一般平地漢族青少年。 (二)學校四育成績有族群差異: 1.德育成績:漢族優於泰雅族;泰雅族優於布農族。 2. 智育成績:漢族優於少數族群。 3. 體育成績:無族群差異。 4. 群育成績:漢族優於阿美族及布農族。 (三)不同性別之少數族群青少年的學校生活適應和因應方式不相同: 1.常規及同儕適應方面,女生優於男生。 2. 智育成績男生優於女生。 3. 男生多使用偏差外向行為;女生較常採取積極正向行為,以因應學校困擾。 4. 男生較易受到學校附近不良場所之引誘。 (四)不同年級青少年學校適應狀況不同: 1 .三年級之同儕適應優於一年級。 2. 二、三年級智育成績均優於一年級。 (五)傳統族群文化活動與同儕關係呈正相關。 (六)傳統族群文化活動漸不受族人的重視。 (七)家庭居住地影響少數族群青少年之學校生活適應: 1 .山地部落青少年之勤學適應優於居住平地部落青少年。 2. 平地部落青少年之智育成績優於居住山地部落青少年。 (八)父母在外地工作之青少年常規和勤學適應較差。 (九)父母教育程度影響青少年之常規適應。 (十)破碎和重組家庭青少年之同儕關係和德育成績均較差。 (十一)校內少數族群出率越高同儕關係越好。 (十二)少數族群青少年較常採取消極逃避及尋求外助行為來因應學校困擾。 三、建議事項 (一)教育行政單位 1 .重新考量山地政策與內涵。 2. 改善並充實山地學校軟硬體設施。 3. 推展山地社會教育及親職教育。 4. 鼓勵山地教育之研究。 (二)山地學校 1 .教師應同時教育少數族群學生及其家長。 2. 學校行政措施宜兼顧族群之融合。 3. 教師應尊重異族文化並因才施教。 4. 加強新生始業輔導及生涯輔導。 5. 教導學生正確因應困境的方式以紓解壓力。 (三)家長 發揚傳統美德,戒除不良習性,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。 (四)社會教育機構大眾傳播、宗教團體、衛生教育人員、警察、職訓機構等各司其責,發揮教化功能。 (五)青少年 充實自我並從事生涯規劃、發揚並創新族群文化。
author 王齡慶
WANG, LING-QING
spellingShingle 王齡慶
WANG, LING-QING
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author_facet 王齡慶
WANG, LING-QING
author_sort 王齡慶
title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title_short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title_full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title_fullStr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title_full_unstemmed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title_sort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
publisher 國立政治大學
url http://thesis.lib.nccu.edu.tw/cgi-bin/cdrfb3/gsweb.cgi?o=dstdcdr&i=sid=%22B2002004630%22.
work_keys_str_mv AT wánglíngqìng shǎoshùzúqúnqīngshǎoniánxuéxiàoshēnghuóshìyīngzhīxiāngguānyīnsùtàntǎo
AT wanglingqing shǎoshùzúqúnqīngshǎoniánxuéxiàoshēnghuóshìyīngzhīxiāngguānyīnsùtàntǎo
_version_ 1716459382051438592